刘秀华[1] 李永新2 郑 昱1
摘要:电机是机电产业一个关联性较强的重点细分行业,一个地区的电机产品出口竞争力往往是该地区电机工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湖州电机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产量和质量不断增加,目前湖州己成为浙江电机产品供应的重要区域。与此同时,区域内电机产业也面临产销失衡、无序竞争、附加值低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湖州市列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之后,迎来了加快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
关键词:湖州;电机产业;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湖州电机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拥有电机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余家,年产各类电机合计达1亿套,占国内市场的15%,其中:洗衣机电机占国内市场的60%以上,涌现出德宏股份、安美德、大东吴电机、越球电机、太平微特、南洋电机、伟康电机等一批龙头企业,电机产品涉及汽车、家电、医疗、数控机床及机器人用电机等众多电机产品领域。2017年,全市电机产业实现产值超60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南浔电机产业实现产值30.31亿元,同比增长27.1%;利税3.23亿元,同比增长3.1%。电机行业已经成为湖州市高端装备产业具有重要特色的组成部份,是湖州市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细分行业。
一、近年来湖州电机产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着眼高端专业人才团队引进。越球电机引进日本专家,带领研发团队开展“高效节能直驱式内转子无刷直流电机产业化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重点支持项目,并先后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国家“千人计划”。太平微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多次入选湖州市“南太湖精英计划”创新类人才。江潮电机引进行业内知名专家团队开展的高效电机各种部件精益生产项目,洪波科技引进的高端团队开展的电动汽车高效节能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系统项目、科宁电机引进了中电某所团队开展的工业机器人用伺服驱动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均入选了2015年“南太湖精英计划”创新类人才项目。
2.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着眼于加快新产品开发提升产品档次。近三年来,湖州每年新开发省级工业新产品超1000项,其中电机类超100项左右。其次是加快实施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太平微特电机的“140TAST型超薄低压永磁同步电梯门机专用电机的开发及产业化”5个项目被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专项计划,“永磁和电激磁混合励磁结构的新型汽车发电机”等5个新产品列入省级优秀工业新产品。佳宁机电的全自动洗衣机电机智能柔性制造系统开发项目、华康电机的基于流程控制的电机信息化生产系统开发及应用项目以及永昌贝诗�电器的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列入市级两化融合重点项目。
3.全面增强企业家综合决策能力。加强新生代企业家的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企业的顺利传承和发展。面向包含电机企业接班人的全区中青年企业家,“创二代”、“新生代”企业家,市区联合开展了“浔商未来领袖‘创想家’总裁高级研习班”和“‘专精特新’领军人才研习班”等班次,并组织青年企业家赴德国考察学习,走访德国重要的工业城市,学习德国在工业4.0、工业设计、制造业成本效益平衡以及德国百年家族企业发展经验等。
4.全力优化配强企业管理水平。以南洋电机、伟康电机、太平微特电机等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引进中介机构咨询公司进驻企业进行量身定做的精益管理方案,努力在电机行业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组织佳力机电、永昌丝绸、永昌贝施托等多家行业企业申报建设市级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加快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坚持以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着力打通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产业服务的价值链条。推进中电21所浙江分所项目建设,同时,依托21所的网络和技术优势,开展电机产业招商,着力引进电机科研机构和电机企业。科学编制练市信息机电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及核心区建设,为新引进机电类项目落地提供平台支撑;筹建规划南浔开发区电机专业园区,为电机企业发展壮大和国内外电机企业转移落户提供发展空间。
5.聚焦微特电机做优产业特色。高端产品以微特电机为代表,代表性公司为太平微特,该企业近年来每年用于科研的经费占整个销售收入的6%以上,通过引进大学教授、博士、海归硕士等组建起高端专业人才团队,先后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1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10多所高校和科研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产品在电梯开门机控制行业,占有全国市场的60%,在喷绘写真行业也占有相当领先的市场份额。而医用无刷电机、旋转变压器等产品,其超强性能和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两年进入军工领域也取得较好成效。在变频电机产业化方面,越球、南洋为代表,其产品主要与海尔、松下、三洋等国内外知名品牌配套。
近年来,电机行业机器换人步伐加快,实施自动化流水线改造,越球电机、南洋电机采用自动化绕线技术及自动化生产线,大幅减少劳动力,提高产品合格率,引发电机行业加快落后设备淘汰,采用先进设备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伟康电机、永昌贝诗托电机等企业均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电机行业正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走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虽然湖州电机行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相对于绍兴市涌现的诸如卧龙电机等高端的电机企业,湖州的电机产业主要以白色家电为主的中小型电机,产业门槛低,行业利润相对较低,行业竞争激烈,企业规模相对不大,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离湖州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定位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电机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整体来讲,重点在于依托中电科21所浙江分所等一批高端的产业机构,以电机永磁化、控制数字化、系统集成化为方向,重点发展特种电机、微特电机、大功率交流伺服电机、永磁无刷电机及控制系统,向工业自动化特种电机、医疗设备电机、军用电机等多方面拓展,推进现有电机企业向生产规模化、制造智能化、产品系列化发展。具体来讲,突破口在于:
一是着眼赶超发展。坚持把加快赶超发展作为工业强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以培大育强、招大引强、延链强链、集群培育为抓手,做优存量、做强增量,推进电机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做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助推赶超发展。
二是着力技术创新。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服务制造,建立网络化多层次的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制度环境,进一步增强电机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坚持产业融合。围绕创建浙江省“两化”深度融合综合性示范区目标,深入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推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市特别是电机产业集聚区工业领域的全方位渗透融合,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内外市场融合发展。
四是聚焦高端产品。把智能制造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以智能化、自动化、成台套化为主攻方向,紧盯高端市场需求,突破高端技术,研制高端产品,突出开展全市智能电梯制造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大力发展智能基础制造与成套装备,推动传统制造向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智造升级,抢占中高端市场。
五是突出绿色智造。以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为重要导向,落实“生态+”行动,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不断提高绿色精益制造能力,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同时,借鉴省内外电机行业的龙头企业的作法,助推区域内的电机龙头企业特别是微特电机领军企业,聚焦产品、工艺的智能化,不断提升全行业的绿色智能发展水平。
三、发展建议
1.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一是打造特色产业平台。加快规划建设产业平台,为电机产业培育发展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加强对电机集聚区域的规划引导和控制,促进各类产业相对集中发展,通过“腾笼换鸟”、“空间换地”等措施保障发展空间。二是有序推进产业整合集聚。加快产业体系整合步伐,推动电机产业差异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推进产业体系整合重构,加快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因企施策推动中小企业整合提升,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理顺竞合关系,推动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柔性联盟,强化产业链合作,减少同质化竞争,积极培育并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在推动产业整合中的作用。三是提升平台综合服务能力。加大对各类产业园区建设的要素保障和资金投入,不断增强平台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完善平台综合服务功能,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加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各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平台,为园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2.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一是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完善科技发展、人才专项、建设发展等各类产业发展资金及税费激励政策,加强完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高端电机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高端电机企业推进新技术应用、新工艺开发和新产品产业化。发挥金融杠杆作用,通过科技金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建设完善创新平台。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引进重大创新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着力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研究院等创新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面建设市级创新机构,努力形成以市级为基础、省级为重点、国家级为突破的企业内部创新梯度平台。三是集聚优化创新要素。突出企业体,发挥“千人计划”、“南太湖精英计划”等政策引导作用,多渠道招才引智,集聚优化高端电机行业发展要素,招引海内外创业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联合行业协会加强对外交流学习等活动。加强智力柔性引进工作,进一步扩大与浙江大学“市校合作”领域,加大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建设力度,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收购或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吸引使用当地优秀人才,从“引进来”向“本土化”延伸。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电梯、电机等重点特色优势领域,支持推动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一批细分行业产业技术联盟,推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标准制定,促进形成协同创新的技术链和产业链。积极引导企业争取列入浙江省重点技术创新专项计划和浙江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计划。按照分类辅导、梯度培育的原则,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3.加快龙培育头企业。一是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进一步加强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导向,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多种途径,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并购重组联合。围绕主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向“专精特新”的“小巨人”方向发展。结合综合性、行业性“腾笼换鸟”工作,鼓励特色优势产业的龙头企业兼并一批“低小散”企业,引导一批“低小散”企业主动对接优势企业,优化提升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二是推动企业上市挂牌。加强上市资源培育工作,推进企业规范改制,建立企业上市资源库,努力形成层次分明的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建立跟踪管理机制,及时分析拟上市企业状况,制定科学的上市规划。紧紧围绕企业上市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引进优质证券中介服务,降低企业上市成本。三是着力打造卓越品牌。鼓励重点企业强化品牌管理,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品牌延伸等方式,做大做强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注册商标,培育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强化品牌带动,重点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浙江制造”品牌认证。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培育一批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信息咨询、战略指导、法律支持等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完善的品牌建设社会化支撑体系。
4.助推产业集群集聚。一是推进企业梯度培育。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做优做精配套中小企业,着力发展创新型企业,实现扶持新增一批、培育壮大一批,打造业态新颖、专业突出、行业领先、市场前景好的企业群体。鼓励大型企业实施创建总部、品牌操作、股权运作等现代化扩张手段,努力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高级要素利用和资源重组。选择带动性大、成长快、竞争力强的优势中小型企业,加大培育力度,实施产业配套和主动跟进战略,从而实现快速崛起。遴选一批具有创新潜力、发展后劲的创新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建立梯度培育企业库,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开展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二是积极培育中小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围绕产业链以“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中小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依托比较优势深耕专业细分市场,争做行业隐形冠军,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构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和支持大企业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开放标准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三是加快打造企业共同体。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打造共赢发展的企业共同体,加强企业间的重组与协作,围绕主导产品与核心企业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块状经济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推进企业间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联盟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合作联合体,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和规划,培育主业明显、分工协作、配套完善、品牌效应显著的特色产业集群。
5.大力实施智能制造。一是开展智能制造试点。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申报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省级试点示范。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的智能制造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建设。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专项服务行动,组织一批高水平智能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工程服务企业和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开展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服务,促进供需对接。二是推行智能制造模式。鼓励企业加大对生产过程及管理的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基于互联网的生产制造新模式。引导龙头企业利用传感技术、二维码技术、大数据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部署远程监控运维服务系统平台,积极开展远程维护、故障诊断、在线检测等在线增值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服务型制造。三是积极开发智能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业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智能产品与装备的开发,并加快实现产业化。加快嵌入式软件芯片、无线传感器、工业控制、故障自动诊断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传统装备产品融合,大力开发一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市场需求潜力大的智能新装备和新产品,提升产业关键基础零部件的智能化水平、系统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6.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一是建设绿色循环园区。依据产业结构绿色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运营管理高效化的要求,率先在电机等特色行业开展绿色园区创建工作。引导电机生产企业向园区集聚,有序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推动园区企业间和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培育延伸,探索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行业内选择重点企业,培育资源循环利用示范企业。建立并完善统一、协调高效的园区绿色运营管理机制。二是构建绿色制造流程。在高端电机行业率先分类试点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工厂,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把绿色制造理念引入设计、制造单元,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提升生产过程柔性化、自动化水平,促进生产流程紧凑化。对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进行计量监测,并严格要求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开发绿色节能产品。支持重点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重点能耗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加快绿色能源应用,提升行业综合能效,实现产品生产的绿色节能。按照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原则,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开发推广绿色、节能、环保产品,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发展体系,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产品培育认定试点,推进区域绿色品牌培育,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制定行业或区域绿色品牌培育计划,搭建绿色品牌展示平台。
参考文献:
[1].江莹.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评述[J]江淮论坛,2008 (02):29-38.
[2].陈志,董敏杰,金碚.产业竞争力研究进展评述[J]经济管理,2009(09):31-40.
[3].庞娟.广西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2010(10):43-45.
[4].张超?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与对策探微[J]宏观经济研究,2001(05):79-82.
[5].张金昌.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剖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 (09):53-58.